冰岛之金融崩溃

书籍 冰岛之金融崩溃

从冰岛的破产看世界金融危机带给我们的启示

Bloomsbury USA,
其他语言版本: 英语


导读荐语

大多数人并不十分熟悉冰岛这个地域偏远、民族单一、位处北极的岛国。如今,得益于罗杰·博伊斯关于冰岛金融体系崩溃过程的精彩讲述,读者们能够了解到在这个与众不同的、大半国土寒冰覆盖的国家里,经济、政治和文化各方面所发生的一切。冰岛令人难以置信地成为了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中第一个受害的国家,但它的遭遇的确为其他各国敲响了警钟。其表现出来的金融过度、任人唯亲以及监管不利的弊端正是各资本主义大国所面临问题的缩影。博伊斯的金融案例研究读起来好似一本流畅的小说,以详实的描述作为基础,他毫不犹豫地得出尖锐的结论:在这里,坏人可恶,欲望贪婪,逐一具名。这一节奏快捷的故事使人们能够全面而公正地看待这次全球性的财政危机。2008年至2009年国际经济危机始于这个人迹罕至、冰天雪地的偏远小国,却继而在全球爆发、蔓延。BooksInShort认为对于所有希望了解此次危机真相的人们来说,这是一本相当重要的读物。

要点速记

  • 2008年的世界金融危机始于冰岛这个仅有30万人口的国家。
  • 从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初,冰岛总理大卫·奥德森(David Oddsson)大力推行一系列与里根政府相似的政策(Reagan-style policies)以及私有化措施。
  • 冰岛银行业的私有化过程造就了一大批拥有强大政治、金融影响力的新生富裕权贵,任人唯亲大行其道。
  • 银行业依靠融资快速增长,冰岛百姓借贷易如反掌,其结果导致房价飙升,居民消费过度。
  • 为吸引国际货币投资,冰岛将利率提升至15%。
  • 在2003年到2004年间,冰岛股市的市值增加了九倍之多。
  • 到2006年,冰岛的普通百姓要比在2003年时富裕三倍。
  • 冰岛开放高利息的网上银行账户,用以吸引全球的投资者。
  • 2008年,冰岛的银行体系崩溃,5万人的储蓄化为乌有,全体人民负债累累,四分之一的房主陷入无力还贷的境地。
  • 冰岛的金融崩溃迫使其政府集体辞职,并令人们对于过度挥霍、过度借贷、过度消费和过度投机的是非曲直进行重新评估。
 

浓缩书

始于冰岛

席卷全球的2008年经济衰退始于地近北极的冰岛。由于其总人口只有30多万,比许多国家的中等城市人口还少,因而,面对这场危机,冰岛完全处于无力还击的境地。冰岛如此之小,其金融政要的人数仅一辆公共汽车就可以容纳。其实只需200亿美元就能将之从金融崩溃的边缘挽回,但冰岛却付不起这个钱。相反,它遭遇了全国范围的危机,国民受苦、金融机构受到重创而其北欧文化的基础也受到动摇。到2008年10月,危机蔓延至全国,当时的总理盖尔·哈尔德(Geir Haarde)(于2006年至2009年在任)向全国人民宣布冰岛已处在破产的边缘。这使得举国震惊,因为本地企业家已走向全球化,他们在美国和北欧各国买进超市,在英国进军时装业及零售业,甚至还收购了英格兰的西汉姆联足球俱乐部。

“谁也无法躲过这场危机,就算躲到北冰洋的火山岩上也在劫难逃。”

冰岛人在进入了全球化的快车道之后,利用无抵押贷款购买了这些资产。在全球化之前,冰岛的主要经济资源是温泉、渔业和牧业,因此,这些新型的财富受到了举国欢迎。冰岛成为了在全球金融危机来袭时第一个倒下的国家,沦为资金大规模流失和信用立时消耗殆尽的牺牲品。当美国和欧盟信用紧缩时,它们便要求冰岛即时偿还贷款,冰岛因无力还款而致使其信用评级毁于一旦,并导致了一系列的经济恶性循环。冰岛在后来持续不断的世界金融市场动荡中饱受冲击,它跟其他一些小型避税天堂,例如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一样,最先蒙受打击,而且受创最深。

文化冲突

冰岛是一个紧密型的社会。如今,人们可以接受岛外人,但在过去,特别是二次大战期间,人们是不欢迎岛外人的。在他们的文化中,许多居民都能将其家族渊源追溯到9世纪。冰岛的电话簿是按照名字,而不是姓氏排列的。人们相似的姓氏显示出该人是某人的儿子或女儿,比如,Kristin Ólafsdóttir就是Ólaf的女儿。冰岛的首都雷克雅未克只有两所小学,而其中的一间可以追溯到1056年。在这样的环境下,冰岛的政商领袖们从儿时起就建立起了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赤裸裸的裙带关系遍布全国政界也就不足为奇。

“贪婪、无能、争执、报复,还有欺诈:这些古代的维京海盗史诗的主题如今被植入了现代社会。”

在总理大卫·奥德森任职期间(1991年-2004年),冰岛采纳了类似撒切尔夫人和里根总统分别在本国推行的私有化措施,这一措施改变了公民和政府之间的关系。奥德森匍当选,就立即着手进行私有化,他告诉人民冰岛需要现代化。他的第一步行动就是成功卖掉一家国营的渔业公司,而没有遭到冰岛14家最有势力、最富有,被统称为“章鱼”(the Octopus)的商业家族的反对。由于明白私有化会令他们变得更加富有,因此他们也赞成这一举动。

奥德森继而将公司税率由48%大幅降至18%,终止对亏损企业的补贴,并放宽货币管制。在私有化的头18个月中,他出售了几间国营公司,其中包括肥料厂、印刷厂、渔业加工厂及酿酒厂等。他坚信冰岛必须在渔业这一主要产业之外进行经济的多元化,要扩充金融业。奥德森于1999年在金融领域进行的第一项私有化是冰岛投资银行(FBA),之后再分别将两大国有银行——冰岛银行(Landsbanki)和冰岛农业银行(Bunadarbanki)也进行了私有化。不久,一个被戏称为“杀人鲸”(the Orca)的新型集团开始大规模地购入银行的股票,试图与“章鱼”集团抗衡来控制被私有化之后的各大银行。反过来,各大银行也纷纷向庞大的政治集团大量献金,以逃避政策的规管。

特权情报

私有化制造了巨大的文化和政治冲突。 “杀人鲸”集团这一新兴的寡头把全世界当成是自己的游乐场。而代表民族主义的“章鱼”集团则认为“杀人鲸”集团愚不可及,而且不爱国。“杀人鲸”集团对于原有的政治联盟进行了重新洗牌,利用裙带关系和其他手段来购买那些被私有化了的公司。例如在2002年,奥德森的一个朋友就动用一亿四千万美元购买了冰岛银行45%的股份。该买家几乎没有任何银行的管理经验,并且还曾因做假账和盗用公款等指控陷入法律纠纷。即便如此,国家还是将银行股份卖给了他,而他不久就开始雇佣独立党的成员为银行工作。当冰岛的财政制度崩溃,所有人都看得出来他一败涂地,冰岛的银行家和政治家都无法确保国家的繁荣。

“简言之,击垮冰岛的这场灾难只是一个缩影,同样的悲剧在一些更为复杂的社会中正在上演。”

一位新晋独立的富有企业家很快便开始质疑奥德森的所为。约翰·阿斯盖尔·约翰尼森(Jón Ásgeir Jóhannesson)是一位杂货商的儿子,他靠食品经销积累了自己的财富,他与“章鱼”集团和独立政党都没有利益关系。与其他冰岛的亿万富翁不同,阿斯盖尔把钱投资到冰岛以外。奥德森时常将政见不合转化为个人恩怨,因此,当阿斯盖尔这个局外人想要收购一间小型报社来扩充自己的商业基础时,奥德森就针对阿斯盖尔的主营领域——食品行业收紧政府管制,以对他施压。他还对阿斯盖尔的公司进行现场搜查、签发传票、侦讯调查。这场白热化的争斗导致阿斯盖尔最终因为一项轻微违规而被判入狱三个月,缓期执行。

奥德森再次将注意力集中到将冰岛发展成为重要的金融推手上,而此时阿斯盖尔建立了自己的媒体王国。他逐渐拥有了自己的广播电台、电视台和一家全国性的报纸。到2004年,冰岛议会(世界上最古老的议会)通过了一项法案,限制个人在某些情况下拥有广播公司。批评家认为这项法案之所以存在就是专门为了阻止阿斯盖尔在政治上对奥德森和独立党构成威胁。总统葛林森(Ólafur Grimsson)(1996年获选)认为该法案带有歧视性,于是60年来首次动用否决权否决了该法案。

“过去的维京海盗专事奸淫掳掠、烧杀抢夺;如今的维京海盗则道貌岸然、逼良为娼。”

2004年夏,奥德森因甲状腺癌入院治疗。他于2005年重返政坛,在外交部任职,并担任中央银行行长。他批评专门利己的银行家,转而强化冰岛货币克朗(krona)。他对于自己的政敌通过互相增持的秘密银行交易变得越来越富有而感到不安。冰岛的银行业正以危险的速度增长着。虽然私有化的进程只执行了一半,但银行所占冰岛国民收入的百分比已经高达96%。奥德森深知扩张是由借贷资金所推动的,但作为主要的银行规管者,他却对这一风险视而不见。他和中央银行的其他官员甚至都不清楚冰岛银行业总资产的具体数额。

毫不节制

身为总理的奥德森试图将冰岛经济从唯一的渔业发展至多元化。他利用大规模的热能水库为新建的铝熔炼厂供电,并修筑大型水电站。通过私有化冰岛的银行,他试图将一个岛国变成“北欧猛虎”。有些冰岛人批评政府现代化的速度过快,这有违于北欧的节制观念,但大部分人还是滥用松弛的信贷去追求财富。

“没有自上而下的变革,而只是口头妥协的政客宣称自己在国家最黑暗的时刻不可或缺,这在资本市场的运作中,看似无望重建信任。”

到2003年,冰岛的三大私有化银行都在大肆发放宽松的信贷。限于冰岛本身只有20万工薪阶层,雄心勃勃的银行无法仅靠对本地人的借贷赚取足够的利润。因此,就在全球投资泡沫兴起之际,他们迅速地以放款人的姿态,扩张到国际市场。为了从国际市场上吸纳资金,冰岛将利率提高至15%,这让克朗成为“套利交易”的目标货币。(即投机者可以以一个极低的利率,比如在日本以3%的超低利率借入资金,然后投资到高利率的货币,如冰岛的15%的货币中。)只要资金不断地流入冰岛,其大型银行及其货币就会保持坚挺。冰岛的普通老百姓也因此变成了货币投机者,因为他们也是通过这样的借贷来购买房产和汽车。

在寻求全球化和高回报投资的过程中,冰岛银行并没有涉足美国的一揽子房贷(U.S. packaged mortgage loans),但是冰岛国内本身的房屋贷款已经变得令人堪忧。2003年,冰岛政府放松了房贷标准,在某些情况下,贷款者能够借到房价的全额贷款,房价随之飙升。随着房价的飙升,人们纷纷加按,用借来的资金再大量地购买汽车、摩托车和度假屋。在2003年到2004年间,冰岛股市的市值大涨9倍,到2006年,冰岛的普通老百姓平均比2003年时富裕程度高出3倍。随着泡沫的膨胀,冰岛的银行不断地鼓励老百姓购买银行的股票。

“掩藏在这一贱卖的所有细节当中的是冰岛金融崩溃的原因之一:政治裙带关系。”

冰岛银行开始积极地为消费者提供新奇的产品,例如以外币结算的汽车贷款等。到2006年,英国的债券评级机构惠誉(Fitch)对于冰岛不断上升的外债提出了警告,另外一间丹麦银行也发出了同样的警告。2006年,当日本的中央银行(Bank of Japan)加息,投资者们随即卖掉他们在冰岛的头寸,但奥德森此时仍然表示,金融危机已近在眼前的说法是荒唐可笑的。冰岛为了重振受损的信誉评级,一些金融机构设立了网上银行账户,主要从英国,德国和荷兰吸引新的零售客户。由于冰岛提供高于6%的银行利息,因此吸引了30多万名英国储户和12.5万多名荷兰储户。另有许多英国的机构,包括116个地方政府、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也都在冰岛的银行进行了投资。

“金融体系的失败亦是新闻传播业的失败。”

两年后,当冰岛的银行倒闭,英国国会的调查结果显示各地方政府需对自己错误的金融决策负责,英国的纳税人也必须承担自己的损失。为了让英国的储户取回存款,英国政府动用了2001年实施的反恐怖罪行和安全法案,将冰岛列入了恐怖主义国家之列。这一法令让英国政府合法地冻结了冰岛银行在英国的资产,作为清偿英国储户的资金。而被英国列入恐怖主义国家则令冰岛异常愤怒,经过一段相当紧张的时期,两国才就偿还英国储户的问题达成了协议。

粉碎的冰

奥德森就任总理以及后来担任中央银行行长期间,经济学家约瑟夫·斯蒂格莱兹(Joseph Stiglitz)及其他人士都曾警告冰岛在全球经济波动中将异常脆弱。他对加入欧洲货币联盟的建议不屑一顾,因为尽管冰岛有志于成为国际金融大国,但他不想丧失自主权。政府把那些示警泡沫现象的批评家看成是杞人忧天而予以免职,但一些位高权重的人士却心知肚明中央银行的外汇储备不足以应对其国内的资金风险。

“撒切尔尚且知道放松管制和实施新政等市场变革的第一步首先要在政治上集权。”

到2008年9月,冰岛银行不得不请求中央银行拨备更多资金。而10月6日这天终于成为冰岛历史的转折点,这天,总理盖尔·哈德(Geir Haarde)在国营电视台中断节目来宣布冰岛正面临着严重的困境。这是一个令冰岛全国伤感的日子,总理的演说震惊了全国,人们不理解自己的国家怎么能破产。一位经济学家稍后估算称整个国家的债务在200亿到300亿欧元之间。对于个人来说,平均每名冰岛人的负债高达40.3万美元,而且25%的房主面临按揭无力还供的风险。

稍后还是在10月,冰岛随即将格里特利尔(Glitnir)银行和冰岛银行收归国有。在会见了银行家和各主要部长之后,哈德表示冰岛的银行体系依然稳健,同时,奥德森也做出了类似的乐观评估,但他忽略了之前的事实。面对难以接受的现实,整个国家陷入恐慌之中。这个国家试图以超快的速度实现从贫穷到富裕的转变,就在它摇摇欲坠之时,一股新的力量出手施救:俄罗斯应允给予大规模的贷款,因为冰岛正是俄罗斯在北极扩充军事和商业战略计划的最理想选择。

“因此冰岛不仅成为了第一个破产的国家,而且也是第一个将自己的政府赶下台的国家。”

随着危机愈演愈烈,一些数字令人瞠目结舌: 85%的银行体系面临崩溃,超过5万人失去毕生存款,最终7千多人上街,在议会外举行游行抗议。2009年1月23日,哈德宣布提前大选,并表示自己将不再参选。商务部长在撤销了金融管理局局长的职务后,自己也宣布辞职。社会民主党和左翼绿党在乔安娜·西于尔扎多蒂(Jóhanna Sigurdardóttir)的领导下,组成了新的过渡政府。她于2009年1月上任,力主加入欧盟,并力推冰岛的传统价值观:诚实、努力、尊重,而且重中之重是要节制。

关于作者

罗杰·博伊斯(Roger Boyes)是一位屡获殊荣的记者。过去30年来,他一直从事东欧和西欧的相关报道,作品常见诸《金融时报》(Financial Times)和《伦敦时报》(Times of London)。1976年,他前往冰岛报道冷战,自此以来,一直从冰岛发出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