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富论

书籍 国富论

Bantam,
第一版本:1776
其他语言版本: 英语


导读荐语

BooksInShort认为,《国富论》是所有治学严谨的经济学家必读的一部全面而系统的著作,书的全名为《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An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s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最初出版时分五卷。这本经典巨著堪称是经济学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它结合实际而又通俗易懂地阐述了经济学说的全面体系,作者亚当·斯密及其这部鸿篇巨制已被编进了所有的经济学教材中。然而,斯密的理论在今天常常被断章取义地解读甚至被曲解,其理论只有在正确理解当时历史背景的情况下,才具有揭示社会和经济的创新能力。斯密登上历史舞台之时,正是专制主义的国家垄断了世界上的贵金属储备,而试图通过严格的出口政策增加国家财富,斯密的一个全新的富国理念启发了这些国家:国家财富来源于这个国家人民的劳动创造,而非金银储备的多少,经济市场受每个人的自我利益驱使,是由一只“看不见的手”来进行调控而实现自我平衡的,国家只须提供一个维持秩序的框架、提供一些特定的公共产品和服务。尽管斯密有关理想化的经济和社会和谐形象的理论,随着时间的推移,也许产生了些瑕疵,但他的理念在过去的250年中已经启迪了众多知名的经济学家,包括大卫·李嘉图(David Richardo)、维尔弗雷多·帕累托(Vilfredo Pareto)和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等人。

要点速记

  • 1776年,亚当·斯密用其开山之作《国富论》,全书名为《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An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s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奠定了古典经济学的基石。
  • 他批判了重商主义的经济干预,反对保护主义的关税及其他阻碍自由贸易的措施。
  • 重商主义旨在保护商品的生产者,却排斥消费者。
  • 斯密称,商品的有效生产要求进行劳动分工。
  • 他认为,商品的交换激发了公众进行贸易的愿望并催生出了一个贸易市场。
  • 市场规模越大,货物交换就越有效而满足人们的需求。是商品的供应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协议创造了市场价格。
  • 使用持久耐用的公认货币作为交换的媒介,降低了交易的成本。
  • 商品的真实价值是它所体现的劳动价值,这一体现真实价值的价格是不会变动的,尽管商品的名义价格时常会发生波动。
  • 人类的经济行为越自由,其生产力就越高。
  • 政府不应干涉经济活动,但是应保证国防安全、制定法律、设立特定的维持公共秩序的机构。
 

浓缩书

劳动分工带来的进步

劳动分工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今天的生产不再由一名工人从头到尾地包办生产一件产品,而是被划分成了几道独立的工序。例如,制造一枚别针需要18道截然不同的工序,一个没有接受训练的工人一天可能只能生产几个别针,然而,如果18个工人各自负责一道工序,一天下来,他们能生产出上千枚别针。事实上,分工是社会进步最伟大的成就之一,它的产生是因为人们拥有交换货物的自然需求。每个人天赋不同,有了物物交换经济的产生,人类生产就能实现专业化:面包师烘焙面包,屠夫供应肉类,并以此类推。

市场与货币的发明

贸易形成的条件是商品的提供者和消费者必须有当面交换商品的市场。市场规模的大小对社会劳动分工的程度造成了直接影响:如果市场非常小,劳动的专业化就无法产生。比如,在一个小村庄,没人需要搬运工,而大城市就有搬运工的需求。有水路的地方,手推车就成了多余的商品。由于采用船只运输能够速度更快、更有效地将货物运送到远方,因而贸易的势头有了增长。

“劳动分工把每个人的任务缩小到一个简单的操作,把这一操作变成了他一生唯一的工作,这必然会极大地提高劳动者的技艺敏捷度。”

然而,交通的改善为商人带来了一个难题:如果找不到交易的伙伴、找不到需要自己货物的对象,他们能做些什么?作为交易媒介的货币的发明解决了这一难题。起先,货币的形式是天然货物(例如,牛或盐),不过人们最终开始使用不会自然消耗、不会贬值的贵金属。为了防止欺诈,国家开始校准并正式压铸贵金属,从而产生了铸币。

自然价格与市场价格

然而,商品的真实价值取决于它的生产成本,而非货币,每件商品的价值等于创造它所需的劳动。例如,如果捕猎一只海狸需要的劳动是捕猎一头牡鹿的两倍,那么海狸的价值就是牡鹿的两倍。商品的实际价值就是劳动,并且通过兑换率而体现出来,这么算来,商品的价值是不会变动的,因为它包含的劳动量总是等同的,劳动是商品的真实价值。然而,商品的名义价格会发生波动,比如,黄金或白银的贬值。根据一个社会是贫困还是富有,商品产生了约等同于其劳动力成本的典型或自然价格。

供求关系

通常,商品的销售方希望赚取利润。如果销售方无法获得利润,他必须以所谓的购买价出售他的货物,即他为这些货物所支付的价格,当然,他会损失失去的利润,并因为了解到自己原本可以投资其他货物而恼怒。

“欧洲的所有国家都各自研究了每一种在各自的国家可能的积累黄金和白银的方法,尽管都几乎毫无所获。”

市场价格是销售方实际能达到的价格,它取决于市场上的供求关系。如果供应量大,价格就会降低;反之,如果商品供应短缺,价格就会上升。如果供求关系平衡;商品可能会以自然价格出售。如果供应商可以实现垄断,他可以保证商品的供应处在不自然的低量状态,从而得到最高的支付价格。

劳动报酬

在土地成为私有财产、富人积累了大量的资本之前,一个人的劳动收益全权归他本人所有。然而今天,土地成为私有财产,在土地上耕作的人不得不拿出自己的部分劳动收益用作交换,这同样适用于那些被雇佣者:企业主往往占有了其雇佣工人的部分劳动收益。当然,雇主和被雇佣者可能在报酬方面存在争议,尽管它从不该低于贫困生存线。劳动力市场与商品市场相携而生。如果劳动力需求增加,雇佣者会彼此竞价,从而以较高价格雇佣到最出色的劳动力。

资本的组成与使用

劳动分工产生之前,没人需要资本或贮存供应品。饿了就去捕猎,需要衣物蔽体就披上动物的皮毛。然而,一旦有了劳动分工,人们就不得不贮存生活必需品,例如除了家人所需的食物和衣物之外,还需要储存各自制作商品的原材料。一旦贮存了货物,有些人积累的货物会超过个人所需,于是便试图出售盈余的部分,获得收入。因此,这部分盈余就成了他们的资本:被生产出来并用于出售的货物被称为“流动资本”;机器、工具或财产被称为“固定资本”或“资本资产”。

“永远要知道,劳动不是某种特殊的商品或某种系列商品,劳动是衡量白银和其他一切商品价值的真正标尺。”

国家财富中除了易消耗、并不创造利润的那部分,适用于个人资本的定义同样适用于国家资本。一个国家的资本资产包括机器、企业、财产、甚至是公民的技能;国家的流动资本包括所有流通中的货币、储存的供应品和货物,无论是半成品或是成品。

各国发现,使用纸币相比金币和银币对制造和保存货币来说,更加便捷。纸币与金属货币一样有效,且方便和安全,只要其购买力保持稳定。

农业的没落

资本的使用是由一个自然形成的秩序所控制,那些依靠农耕劳作生活的人,应当把自己拥有的大部分资本投资到农业生产中,因此,贸易和商业,甚至对外贸易,对他们来说似乎都是次要的。然而,这一秩序在现代欧洲国家的发展过程中遭到了逆转。当时,对外贸易刺激了商业的发展,引起了农业生产的巨大改善,然而,罗马帝国衰落之后,欧洲的农耕和畜牧业开始步履蹒跚。摧毁了罗马帝国的掠夺者同时摧毁了城市与农村人口间的繁荣贸易,结果,城市沦落到消亡的地步,农民也抛弃了他们的土地。

自由与占有

西欧民众沦落成了贫困的受害者,一些有很大势力范围的封建领主迅速圈占了休耕的土地,从此土地失去了作为确保个人生计的一种意义,反而成为领主权力与保护主义的象征。在很多意义上,土地上的农民成为封建领主、土地所有者的附属品:领主占有了土地、种子和牲畜,基本而言,农民与奴隶没什么两样,他们正像奴隶一样工作,也就是说,他们一直都处在被奴役和被驱使地付出自己劳动的境地。只有当享受劳动成果的人是自己的时候,人们才会努力耕作确保丰收,赋予农民的自由每多出一点,就会更进一步地提高他们的劳动生产力,提高粮食的收获产量,简言之,能带来更多财富。

城市的崛起

历史上城市居民比乡村人口更早地获得个人自由和独立,这是由于城市居民的捍卫者通过免除城市中手工业者和商人的诸如过桥费、通行费、人头税等其他税费的方式,为城市居民争得了一些特权。市民的“自由”也体现在其他几个方面:他们能参加选举议会的投票、有权决定自由融合成社区、自主决定财产继承权的归属。城市居民有权利构筑城墙和防御工事,而农民却缺乏保护,因而在任何外来侵入者面前很是无助。最终,城市的形成和发展也惠及了农村人口,因为城市为农产品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城市居民反过来又投资买下休耕地,进行开垦,同时他们也向周围村庄传播商品信息和城市的秩序、法律和安全设施。

重商主义的缺陷

重商主义经济体系包含两大根本漏洞,但是各国仍然都在盲目地推行重商主义。首先,如果国家拥有大量金银,它就被认为是富足的。因而,很多国家将大量囤积贵重金属作为它们的目标,为了保护国家财富,商人被严格禁止出口这些金属,或者至少是通过高昂的关税抑制了这类出口。所幸的是,英国商人使自己的政府了解到,尽管他们可能先用黄金购买了货物,但再将这些货物转售给其他国家,会为英国带回黄金,甚至是更多的黄金,因此,英国后来取消了禁止贵金属出口的禁令。

“窥觑邻国的财富,尽管能引起战争和政治上的麻烦,但在开展贸易的意义上却是有优势存在的。”

重商主义经济体系的第二大漏洞,即有关保持贸易顺差。例如,英国一贯努力保证出口大于进口,为了达到这一目的,英国禁止商人进口本国可以生产的货物,或从本国的贸易逆差国进口任何货物。当时,各国都推行了促进出口的各种措施:

  • 为原本要向政府缴纳货物关税的出口商办理出口退税。
  • 为某些出口贸易提供补贴。
  • 制定特殊的国家贸易协议为本国货物赋予特权。
  • 建立殖民地,为商人的垄断行为提供基地。

整个重商主义是一个具有欺骗性、极度危险的体系。它仅仅为商品的生产者和贸易商提供服务,却忽略了消费者的利益。毕竟,如果本地货物能与进口产品进行竞争,消费者最终才会受益。

国家的职责

国家从各方面刺激或限制经济发展的企图都具有破坏性,刺激经济发展的措施不但无法促进发展,反而会阻碍进步。国家的目标应该是实现所有市场参与方的自由发展,只要这些参与方遵纪守法,它们就应只受到市场力量的自由调控的支配。当然,国家拥有个人无法履行的特殊职责。这些职责包括:

  • 国防安全——国家的首要职责是保护本国公民不受敌对势力的侵略。因此,必须维系一支军队,或至少是一支民兵队伍。
  • 司法公平——要贯彻依法治国、防治公民间的刑事案件及暴力事件,国家必须设立法庭、司法部门和警察机关。
  • 公共机构——国家必须接管所有个人无法借其盈利的公共机构。这些机构组织包括学校、大学、教堂、街道、桥梁和水运道路。
“每个国家的主人都应当各尽其能、尽可能地全力拥护本国政府。”

国家依靠税收来履行这些职责。针对养老金、利润和工资进行征税是合法的。税收的最高原则是税款的征收必须根据公民收入中一个预定的合理比率进行。国家只能对个人收入的这部分征税,因为这部分收入是在国家主权的保护下赚取的。

关于作者

亚当·斯密(Adam Smith):一位律师之子,1723年6月5日出生于苏格兰寇克卡迪(Kirkcaldy)。他师从弗兰西斯·哈奇森(Francis Hutcheson),攻读道德哲学专业,哈奇森的教义融合了约翰·洛克(John Locke)和大卫·休谟(David Hume)的理念。在牛津大学(Oxford)和格拉斯哥大学(Glasgow)学习、执教一段时间之后,斯密于1751年被任命为格拉斯哥大学的逻辑学教授,一年之后又受命担任道德哲学教授。这段时间,他与休谟的联系甚密,后者的道德和经济理念对他造成了实质性的影响。1763年,斯密离开格拉斯哥,作为一位年轻公爵的私人教师,前往法国和瑞士游学两年。早在与法国重农学派的魁奈(Turgot)和杜尔阁(Quesnay)会面之时,斯密就已经发展了自己的主要著作《国富论》(The Wealth of Nations)中的理念,然而,这部著作直到1776年才封笔出版。1779年,斯密被任命为爱丁堡的税务专员,1790年7月17日卒于此地。临死之际,他要求朋友把自己所有未完成的手稿全数销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