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层线

书籍 断层线

全球经济潜在的危机

Princeton UP,
其他语言版本: 英语


导读荐语

将2008年的经济危机归罪于是自由市场所必然遭受的重挫,这一结论似乎来得简单,不过,经济学家拉古拉迈·拉詹的论述并未停留至此。他以雄辩的事实指出,全球经济中的那些薄弱环节依然明显存在,而且还是可以修复的。拉詹突破意识形态的羁绊,发人深省地批驳了美国政府对房地产市场进行的干预措施,他还呼吁美国政府应该为那些在经济“失业型的复苏”中仍无法就业的劳工建立一个更加健全的保障体系。在书中,拉詹还提出了一些更富挑战性的建议,比如,重新平衡国际经济的发展,或改革全球性金融机构。这些建议未必能够改变决策者的所作所为,但他令人信服地论证了如果不马上采取这样的措施,其结果会为下一次的危机制造更大的经济“断层”。BooksInShort在此向所有欲洞悉经济现况的读者力荐此书。

要点速记

  • “断层”不仅给美国也给世界经济带来损害,这些薄弱环节(或称陷阱)在经济繁荣时期深藏不露,但在经济危机中就暴露无遗。
  • 美国劳动力市场上的薪酬差距以及熟练工人的短缺就是断层的表现。
  • 损害中国、日本和德国经济的出口失衡也构成一定的断层。
  • 出口国拥有高储蓄率,而进口国则因消费负债累累。
  • 美国劳工的失业福利相比欧洲国家劳工的失业福利相去甚远。
  • 缺乏健全的社会失业保障网,构成了威胁美国经济增长的一大断层。
  • 对房地产市场的托市也属经济断层,它只会推延不可避免的市场调整。
  • 修复美国经济断层的措施包括政府减少对房地产市场的托市,以及提供更多、更高质量的教育机会。
  • 监管机构应该削减储蓄保障开支,以避免银行规模发展到难以倒闭的地步。
  • 修复国际经济断层的措施包括平衡开支、调整出口策略以及改革国际性监管机构。
 

浓缩书

全球经济暗藏裂痕

错综复杂的世界经济充满着众多薄弱环节,或称“断层”。这些断层在经济运行良好的时期往往销声匿迹,而一旦经济衰退,比如2007-2009年发生的金融危机,便毫不留情地浮现出来。断层之一便是美国日益扩大的贫富收入差距:那些高收入者所占的年收入比例在不断提高,1976年时最富裕的1%的家庭只拥有8.9%的收入,但到2007年,这一比例上升至23.5%,而其间工厂工人的平均收入却停滞不前。高工资未必是坏事,这本是激励有才干的企业家在追求价值时强有力的经济刺激力量,然而,收入两极化的危险在于它会令工人产生成功是依靠运气或关系,而不是靠劳动付出的错误想法。 断层之二表现为薄弱的社会失业保障体系,以及政府一意孤行地对房地产市场采取托市措施,这些断层在一个全球化的、互相依存的经济体系中尤其明显。如今,华盛顿中央银行的若干决策立即会影响到日本消费者以及伦敦金融市场,并有可能拯救或者摧毁非洲经济。全球经济版图被一系列断层所损害,这还表现在像中国、日本和德国这些依赖出口来带动经济增长的国家。 如今,即使在政治上有着相当的难度,决策者也仍然要面对修复这些断层的挑战。断层并非是全球经济的必然产物,而是由可调整的政策所致,尽管调整这些决策既不容易,也不受欢迎。例如,美国联邦储备局基于让房地产市场软着陆可以减小痛苦的理念,采取措施来缓和房地产市场因崩溃所带来的冲击。但放慢市场调整的步伐,反而会延长美国经济复苏的时间,并令房主、贷款机构和开发商产生惰性。政府此举同时也表明,利润可以归私人所有,但损失却要由公共部门承担,这样就释放出一种危险的信号,那就是美联储定会为过度冒险的投资者保驾护航。

美国收入与教育的分化

美国的教育体系没有做到为高科技的工作职位培训大批训练有素的产业工人,这是断层的又一个表现。拥有高学历的好处显而易见:2008年高中毕业学历的工人,其工资的平均数是27963美元;而拥有大学学士学位的工人工资的平均数是48097美元;拥有硕士以上学历的工人工资平均数则达87775美元。“大学优势”如此明显,然而美国政府并未采取应对措施去使更多的人可以获得学位,大学毕业率一直未见提高,因此10%的最高收入者的工资水平与50%最低收入人群的工资水平差距急剧扩大。虽然根植于美国梦的理念就是艰苦付出后必有回报,但是许多工人根本都不具备能在瞬息万变的市场上参与科技竞争的能力。 因为不想面对那些艰难抉择和正在付出辛勤劳动的大众,政客们既未改进教育体系,亦未鼓励工人们进修学习。相反,决策者们采用宽松的信贷充斥经济,以便让低收入人群有钱消费,同时,对宽松信贷的追捧超越了党派界线。20世纪90年代,克林顿总统制订了国民自置居所战略,之后的十年里,布什总统也大力推行自置居所计划,并促使政府资助的机构大力放贷。随着一路推广购房的次贷计划令低收入人群能够买房,自置居所比例一度飙升。但随着房地产泡沫的破裂,无力供款而遭银行收楼的案例也就大幅增加,房屋供应远超需求,金融机构大幅亏损,而纳税人却要为此承担相应的损失。尽管如此,宽松信贷至今仍然作为“政治上的权宜之计”被政治家们继续沿用。

出口带动增长的危险

对于全球经济来说,另一个危险断层则出现在国际贸易领域。出口促进了中国、日本和德国的经济增长,而容忍、甚至鼓励消费者借贷消费的国家,比如美国、英国和西班牙,则竞相争购进口产品。 19世纪,当美国还处在新兴市场阶段时,其人均收入以每年1%的速度递增,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产业和企业都是逐年扩张的。而一个世纪以后,新兴经济体的发展提速加快,韩国和日本就经历了持续20年之久的、人均年收入增长高达8%的繁荣,而后才慢慢放缓。如今中国也经历过了这种高增长,令以出口为主导的国家再一次遭受经济滑坡。在日本,酒店至今还要聘请“电梯员”,其唯一的工作就是引导客人走向即将打开的电梯口,这种效率低下的小事例反映了日本经济中出现的大问题。出口导向型经济,依赖的是外部繁荣,但却无法在国内创造繁荣。日本无法转向内需带动增长,相反,其节俭和储蓄的文化迫使工厂只能依靠外国买家生存,因此,虽然日本制造业在全球遥遥领先,但日本国内金融和零售等服务性行业却远远落后于国际水平。而这种失衡在近几十年里表现得更加明显,即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的资产泡沫之后,日本经济陷入了长期的疲弱状态。直到2001年的科技网络泡沫破裂,美国开始刺激日本经济,日本的出口才略有起色。 这些出口导向型经济体已经转型成仿佛“半身不遂”的怪物。中国的经济则更加不均衡,一方面出口猛增,另一方面消费者却更加捂紧口袋。部分原因是由于昔日政府所倡导的社会安全保障体系不复存在,就业于福利丰厚的公共部门的机会也消失殆尽。计划生育意味着中国的老人无法再依靠大家庭养老,因此消费者更加倾向于储蓄,而不是消费。

助长全球性供过于求

希望融入全球经济的发展中国家与它们所效仿的发达国家之间缺乏沟通亦是另一断层。在美国,透明度和公平交易的审慎原则是投资和贷款的准则;但是在发展中国家里,裙带关系则高于一切。当发达国家的资本流入商业文化迥异的发展中国家时,痛苦的调整就会随之而来。20世纪90年代,一些发展中国家采取宽松政策,放纵消费者购买进口产品,其中,印尼就遭遇了GDP在一年之内滑坡高达25%的惨况。随着财务危机的发生,热钱迅速撤离,结果在骚乱和政治动荡中,印尼无奈只好接受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不利条款以换取资金援助。同样经受痛苦的是许多发展中国家不得不重新将消费型经济转化成生产型经济,这无疑更加重了全球性的供给过剩。

薄弱的美国社保体系

美国缺乏健全的社会安全保障体系也是断层之一。美国一直认为自己比欧洲更加灵活而高效,后者则被沉重的失业救助金和保障福利所拖累。由于缺乏保障福利,美国政府还能鼓励就业者们即使在搬家或者学习新技能期间也要尽量保留原有职位,然而,随着美国经济“失业型复苏”(美国近期的一种经济现象)的经常发生,缺乏安全保障就使得许多美国工人无依无靠。20世纪90年代之前的四十年里,美国经济复苏得相当迅速;但从1990年、1991年的经济衰退以来,美国的就业复苏经历远比其他经济活动的复苏要缓慢得多。而在2001年再次发生经济衰退现象后,美国的经济产出又只在三个月后就开始回升,但是就业前景却一片黯淡,仿佛需要三年多的时间才能重新创造失去的就业机会。事实是衰退结束后,失业率仍然继续上升了两年之久。美国雇主也利用经济衰退作为机会来摆脱没有生产能力的劳工,然后通过科技手段来提高生产力,继而做到减少雇人的数量。经济的“失业型复苏”总在为中央银行的历届行长留下隐患。如2001年的衰退之后,美国联邦储备局努力启动创造就业的计划,可这样做的结果,又酝酿了新一轮的房地产泡沫,以及随之而来的金融危机。 美国的安全保障比欧洲少得可怜,美国的失业保障金通常只维持6个月,而法国的这项保障却持续三年,德国曾经一度无限期地支付失业保障金,后来也改为18个月。平均来说,美国的保障金额也较少,只支付工人工资的一半;而法国支付57%;德国则支付63%。美国被解雇的工人更是祸不单行:他们失去工资收入的同时,也将失去健康保险,这让他们的生活更加危如累卵。 这种情况可能会鼓励美国工人积极就业,因为他们不能坐等合适的工作机会降临到自己的头上。比欧洲工会相对弱势的美国工会可能是社保体系薄弱的原因之一,而美国社会的异化也是另一原因。纳税人不愿付税令他人受益,比如令那些跟自己文化不同的少数族裔和外来移民受益。虽然看起来美国人有点冷血和吝啬,但是从另外的角度来看,他们又相当慷慨。平均看,美国人对慈善机构的捐款是欧洲人捐款数额的12倍。 美国薄弱的社会保障体系给联储局带来了无与伦比的挑战,从本质上说,美联储不只是美国的中央银行,同时也是世界的中央银行。由于不够健全的社会安全保障体系在政治上无法承载高失业率,因此美联储在2001年之后一直不断地采取刺激经济发展的策略。如果美联储能够自始至终谨慎地扮演世界央行的角色,它本应在2002年的时候加息,相反,它却一直实施减息至2003年,这就直接导致了2008年的经济衰退。美联储不断利用低利率和向房地产市场发放贷款来支撑美国的房价,这使得它之前所犯下的错误继续恶化。美联储的施恩加剧了金融市场的兴盛与衰竭的幅度,当银行和购房者认为美联储会遏制危机时,他们就会倾向于冒更大的风险,而不愿意相信政府会坐视不管,不出手援救。

修复断层

决策者应该如何修复这些断层?以下一些方法可供美国参考:

  • 银行奖金应分期、分批地小量分发——华尔街的薪酬计划鼓励银行在抵押证券繁盛时期大举冒险。一位银行家可以冒险下赌,到了年底就能得到年终奖金,却完全不必担心结果。实际上,银行应分期、分批地小量发放奖金,应将奖金交由第三方代管,如果投资失利,那么奖金便会收回,这会促使银行家负责任地承担风险,而不能乱来。
  • 减少政府对市场的扶持——尽管美国人自认是资本主义自由市场的追随者,但是政府的干预却在私人市场上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政府支持的贷款机构主导着抵押市场,而税收政策积极鼓励自置居所。实际上,政府无需对那些愚蠢的行业和机构“心慈手软”。
  • 控制储蓄保险——可以为中小银行提供储蓄保障,但应逐渐撤消对大型银行的存款担保,以免造就一批规模庞大到无法令其倒闭的机构。
  • 增加失业救济金——在经济无就业的复苏中,为求职者提供更多、更长时间的失业救济金是合理的。失业福利金额的计算公式应该考虑失业的严重性、创造就业机会的进度、以及经济衰退的时间跨度等因素。
  • 扩大健康保险覆盖率——美国国会在2010年通过法案,令所有美国人均可获得健康保险,但是阻力依然巨大,某些条款数年内都无法生效,而有些州已经对这份法案的施惠于民及其合法性提出质疑。
  • 令专业认证更加便捷——要鼓励人员的流动,就需废除专业人士因为迁移到其他州或地区工作,都需重新获得认证的规定。
  • 令大学教育成为终身目标——按需提供教育机会。
“一道深深的断层······业已形成,因为在一个相互渗透的经济体和一个融合的世界里,这对个人或个体机构也许是最好的,但未必会对制度也总是最好的。”

解决国际断层的办法包括:

  • 重新平衡开支——债务重重的国家应该减少开支,增加储蓄;而贸易盈余的国家应该鼓励消费。
  • 减少浪费,增加节约——为了经济以及环境发展的可持续性,全世界的人们必须减少浪费,实践节约。
  • 重新调整出口——主要的出口国,比如中国,应该切断对于全球需求的依赖,促进国内消费的需求并增加进口。中国及其他类似国家应该走上更加平衡增长的发展道路。
  • 改革国际机构——各国必须避免危险的、“机会主义的民族主义”滋生,并促进经济合作。这意味着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到G20等国际机构都应该进行改革,以实现和促进经济合作。

关于作者

拉古拉迈·拉詹(Raghuram G·Rajan):任教于芝加哥大学布斯商学院(University of Chicago Booth School of Business),教授金融学。曾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首席经济学家。荣获2003年度费希尔·布莱克奖(Fischer Black Priz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