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迹在加州
1916年,在莱特兄弟首飞成功后不久,来自加州伯班克的洛克希德兄弟创建了以自己名字的发音命名的洛克希德飞行器制造公司(Loughead Aircraft Manufacturing Company)。
洛克希德兄弟只接受过小学教育。1905年,阿伦·洛克希德16岁,马尔科姆·洛克希德18岁。有一天,同父异母的哥哥维克托带他们去看滑翔机表演,当飞机翱翔在加州圣塔克拉县的上空时,两兄弟对飞行的兴趣油然而生。后来,阿伦学会了驾驶寇蒂斯双翼飞机,成为了一名在县集市上表演的飞行员。1911年,当他的飞机坠落后,阿伦曾向妻子保证,他将结束自己的飞行表演生涯。终于在1913年,阿伦与马尔科姆的第一驾耗资4000美元的飞机,在圣弗朗西斯科湾投入试飞,时速最高达63英里,但这架飞机不幸坠落摔毁,之后他们的主要投资人将资本收回。1915年,两兄弟不得不重操旧业,在太平洋—巴拿马展会(Pacific-Panama Exposition)上表演飞行。在赚得第一桶金之后,他们决定把自己的“飞船”卖给美国海军(US Navy),并转而于1916年创办了自己的飞行器制造公司。在意识到自己的专业人员和资金都极其有限之后,两兄弟雇佣自学成才的工程师杰克·诺斯罗普(Jack Northrup)帮助他们将设计程序正规化。1918年,他们接到了第一笔来自美国海军的合同——制造两架价值9万美元的寇蒂斯(Curtiss)型飞机。
“当一家军火公司开始吹嘘其得意项目能创造多少就业机会时,就要看紧你的钱包了。”
第一次世界大战标志着军用航空工业发展的开端。仅1918年一年,欧洲人就制造了超过7000架飞机,美国上将哈普·阿诺德(Hap Arnold)因美国未能生产出任何飞机而曾严厉谴责政府和工业界的无能。几轮国会听证之后,美国采纳了一个“成本加利润”的商业模式,即不仅为飞机制造公司返还制造成本,而且还自动以多一倍的利润鼓励飞机制造产业。然而,1919年,美国航空工业仍陷入低潮,马尔科姆因此转战好莱坞,进入汽车制造领域,而阿伦制造的第一架由诺斯罗普设计的“运动双翼飞机”由于从未找到市场,使得洛克希德公司倒闭。1926年,阿伦请来了包括弗雷德·基勒(Fred Keeler)在内的新投资人,再次创建了洛克希德飞行器公司(Lockheed Aircraft Corporation)。公司成立不久便成功地制造了韦佳(Vega)型飞机,之后投资人将公司转让给底特律汽车行业管理层,后者将公司重新命名为“底特律飞行器公司”(Detroit Aircraft Corporation)。阿伦辞职,并于1930年和1937年创建了另外两家飞机制造公司。1932年,底特律飞行器公司破产。
“洛克希德兄弟(原本)是由航空制造业的诞生而催生出来的狂欢节表演者。”——航空纪事专家韦恩·比多(Wayne Biddle)
这时,一家名为斯蒂尔曼-瓦尔尼(Stearman-Varney)的公司,其主要投资人罗伯特·格罗斯(Robert Gross)与其他来自美国国内外飞机公司和航空公司的投资人联手,共花费了4万美元买下底特律飞行器公司,并保留了洛克希德公司的原名。尽管不屑罗斯福新政,格罗斯仍然接受了来自联邦复兴金融公司15万美元的贷款,用以制造M-10伊莱克(Electra)运动型飞机。他表示,这一计划将创造就业机会。很快,洛克希德公司制造了148种样式的伊莱克机型,出售给美国军方及13家民用航空公司,格罗斯也向日本和纳粹德国出售飞机,算上国内外的销量,洛克希德在大萧条时期仍然收入盈余。1938年,洛克希德敲定了史上最大的交易:英国皇家空军(British Royal Air Force)向它订购200架赫德逊(Hudson)轰炸机,即超级伊莱克(Super Electra)的军用机型。截至1942年,英国共购买了1700架赫德逊,而洛克希德雇佣的工人总数也达到5万人。
随战争而兴起、随和平而衰落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飞机制造业共生产了超过30万架军用机,飞机总产量因此增加了13.5%,战后,产量骤然下滑。为拯救洛克希德,格罗斯向联邦政府寻求援助,其中包括请求政府颁发禁止将军用运输机倾销到商业市场上等条款。他力证飞机制造业在国防安全中的重要作用,要求联邦政府为飞机制造公司提供生产设备、发放生产津贴。格罗斯和其他飞机制造商自定义为一个军用飞机行业,要求美国政府增加对此行业的投资。他们提议成立一个行业扶持联邦顾问委员会。1947年,杜鲁门总统创办了空军政策委员会(Air Policy Commission),向150名证人征询意见,其中每一位都是拓展飞机制造业的既得利益者。该委员会认为,美国军方理应为第三次世界大战未雨绸缪,大幅增加海军和空军战机的数量。
“洛克希德的所有巨额交易,都是因缺少有效监督及大肆滥用纳税人金钱等渎职行为的保驾护航才得以顺利成交。”
在向委员会陈情时,格罗斯四处游说,希望建立一个依托政府长年采购计划的“国防工业基地”,按他的说法,目的是为了降低军用机的单价成本。
朝鲜战争给了重振飞机制造业一个契机,行业就业人数达到60万人。之后洛克希德的业务不断地延伸到了新兴的航空和航天工业领域,制造的军备产品包括为美国海军提供的由潜艇发射的北极星(Polaris)反弹道导弹,为新客户中央情报局(Central Intelligence Agency)提供的声名狼藉的U-2侦察机。十年之内,北极星系列合同的签订为洛克希德创收35亿美元。截至1962年,洛克希德创下历史上的最高利润,凭借阿金纳(Agenda)火箭赚取了大笔收入。不过,到了六十年代末期,洛克希德由于成本超支和史上最大的军用机C-5A银河(C-5A Galaxy)货机的机械故障而陷入财务危机。
洛克希德的游说
为争取C-5A的合同,洛克希德与波音公司竞标,在飞机的制造地乔治亚州极力游说。洛克希德向该州参议员理查德·罗素(Richard Russel)施加压力,后者同时担任参议院军事委员会(Senate Armed Services Committee)和参议院拨款委员会下属国防小组委员会(Senate Appropriations Committee’s Defense Subcommittee)的主席。同时,洛克希德也提议在南加州查尔斯顿地区,即众议院军事委员会(House Armed Services Committee)主席、众议院议员孟德尔·里维斯(Mendel Rivers)的故乡,建造一家工厂。尽管存在巨大的成本超支问题,里维斯仍然公开支持洛克希德的投标。
“只根据军备制造商的财务需求状况,而非根据特殊武器的设计要求来签署长期合同,是军工联合体中一直存在的惯例。”
五角大楼本身就是洛克希德最具影响力的、被默认的合伙人。美国军方在保留加州国防工业基地(包括工厂、设备和实验室)方面占有既得利益。美国空军驳回了内部甄选委员会中四个将军的提议,执意将C-5A飞机的制造合同交付洛克希德,用以嘉奖后者的较低报价。事实证明,这对美国的纳税人来说,是一个代价昂贵的错误。C-5A计划是首个根据“总包采购”式(TPP)合同执行的计划,“总包采购”允许签约公司根据研究、开发和生产成本的估价赢得合同,其研究和开发有时会延伸到未来十年以后。尽管“总包采购”式合同对延期交付的行为规定了惩罚条款,但签约公司仍可以先提交较低的估价,之后再抬高估价,有时会上浮数十亿美元。“总包采购”方式的漏洞很多,但对受到优待的国防承包商却极其有利。
“把飞机制造业的利益等同于国家利益,满足的只是洛克希德及其对手的贪婪胃口。”
到1964年,C-5A计划预计将超出预算20亿美元。然而,美国空军却通报国会大飞机制造并没有超支,而且还解雇了那些佐证该计划存在资金浪费问题的成本内审员中的一位。审计总署(General Accounting Office)1970年的报告显示,C-5A飞机的机翼、电子设备和起落装置都存在严重的技术问题,这些问题意味着C-5A无法完成其指定使命,不过尽管出现这些问题,美国空军还是照单全收。洛克希德在仅完成了第一笔订单中的四架飞机之后,便遭遇财政危机,然而,美国空军方面立即伸出援助之手,追加了继续生产57架C-5A飞机的合同,成本超过原计划240%。1977年,机翼和货仓门的问题催生了对其安全性新的恐惧,直到1980年,这些机械装置仍然未能修复。当空军确定需要采购更多的运输机时,便奋力争取为洛克希德的C-5B机型大开绿灯,并邀请该公司为国防部长撰写意见纪要,对自己的产品自卖自夸。
“洛克希德和五角大楼之间的共生关系在报告中早有阐明,当时报告称,洛克希德将负责为国防部长撰写有关C-5B的意见书。”
参议员威廉·普洛克斯默尔(William Proxmire)就曾指出:C-5A的制造工厂归联邦政府所有,所用的生产机器也都是政府财产,实际成本的90%最后都是由政府买单。洛克希德利用C-5A成本超支得来的收入,去支撑境况不佳的客机生产,即L-1011三星(Tristar)客机。同时,洛克希德租用一家联邦所有的工厂,以谈判获取到优惠的租金,用来制造L-1011客机。然而,即便所有合同在手,洛克希德仍然面临破产危机,难以为继。1971年,洛克希德援引政府有关“企业规模超大以至不容破产”的政策,获得了以联邦贷款担保为形式的2.5亿美元救助金。很快,又筹得其他13亿美元的基金,外加政府为其超支的成本所支付的丰厚津贴,从而鲶鱼翻身。
权钱交易、抬高售价
1950年末,为销售大客机L-1011,洛克希德想方设法希望与日本航空(Nippon Airlines)签订一笔价值1.3亿美元的合约。当时的公司总裁卡尔·科奇恩(Carl Kotchian)还特意聘请了一位来自日本的权钱交易高手——誉士夫(Yoshio Kodama)。科奇恩很快便批准了总价达340万美元的两笔贿款,用来收买日本首相田中角荣(Kakuei Tanaka)及其亲信。不曾想,对方竟索要了15万的追加贿款,致使洛克希德得以敲定这笔与日方签订的合约。
“洛克希德基于总包采购(TPP)方式的合同报价都十分慷慨,不过,其慷慨的报价金额仍不足以弥补它创下的军备购买史上任意一次的严重成本超支。”
1958年,洛克希德故技重施,依靠行贿手段向德国出售F-104战斗机。此后的二十年间,它直接用现金向荷兰政要行贿,其中包括女王朱莉安娜(Juliana)的丈夫伯恩哈德亲王(Prince Bernhard)。在意大利,洛克希德为卖出价值6000万美元的货机行贿200万美元。它还向土耳其、印度尼西亚、哥伦比亚和沙特阿拉伯的代理商支付特殊佣金。它之所以雇佣中间人,就是为了使贿款披上佣金的外衣,进而符合减税的要求。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urities and Exchange Commission)及参议院下属的一个小组委员会,对这些行贿行为展开了深入调查,最终迫使誉士夫及洛克希德CEO丹·霍夫顿(Dan Haughton)引咎辞职;日本首相田中角荣锒铛入狱;意大利前国防部长接受受贿审判;而伯恩哈德亲王名声扫地。
进军新市场:北约和伊拉克
1995年,洛克希德公司与马丁·玛丽埃塔公司(Martin Marietta)合并成为洛克希德-马丁公司(Lockheed Martin),随后便利用美国国防部的经济援助进军海外新市场。其战略是利用150亿美元的基金,为需要军备的国家提供低息的、有美国政府支持的贷款。七八十年代也有过类似的项目,但由于贷方无法偿还高达100亿美元的贷款,因此曾被美国政府叫停。事实证明,九十年代的这一基金项目的贷款,对于国际军备掮客和某些国家来说,是由美国纳税人买单的礼物。
美国国防部长罗伯特·盖茨(Robert Gates)表示:“有必要取消‘超支状况荒诞至极’而且愈加‘脱离实际情况’的军备系统。”
洛克希德管理层将新客户目标锁定在了东扩后的北约及从前苏联脱离出来的国家。如公司管理层曾向罗马尼亚军政高管许诺,如果他们同意购买洛克希德的雷达系统,后者将向华盛顿方面施压,敦促其接纳罗马尼亚成为北约成员。2003年,洛克希德利用美国纳税人签单的贷款,零成本向波兰出售了价值38亿美元的F-16战斗机,此后,又将30亿美元作为“弥补交易金”转移给了波兰。于是,用本可以成为美国工人福利的资金为波兰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1990年,洛克希德介入德克萨斯州的私有经济,染指与社会服务私有化相关的项目。洛克希德管理层也同时加入了“新美国世纪计划”(the Project for the New American Century,即PNAC),一个主张增加国防开支的“新保守主义”智囊团。PNAC的成员包括美国副总统迪克·切尼(Dick Cheney),而其夫人林恩(Lynne)于1994年到2001年期间在洛克希德董事会任职。洛克希德的管理层中,超过六人加入了小布什政府,例如,彼得·蒂斯(Peter Teets)任职空军副部长;诺姆·米尼达(Norm Mineta)领导交通部;布鲁斯·杰克森(Bruce Jackson)在国土安全部担任高官。小布什任职美国总统期间,洛克希德与联邦政府签订的所有合同价值达6.5亿美元。
“如果有必要像前总统艾森豪威尔呼吁的那样提高意识,那么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的故事就很清楚地告诉我们:现在,时机到了。”
1998年,保守政客如纽特·金里奇(Newt Gingrich)和唐纳德·拉姆斯菲尔德(Donald Rumsfeld)等与“授权美国”(Empower America)这样的特殊利益群体沆瀣一气,与国防承包商媾和,获得了巨额的导弹防御经费,共签署的合同额预计超过1000亿美元,目的是保护美国免受定义模糊的潜在威胁的侵袭。事实证明,洛克希德正是其背后的主要推手,原因在于,它在导弹防御和海陆空及宇宙空间进攻等领域拥有既得利益。截至克林顿总统任期结束,洛克希德每年都从导弹防御合约中赚到的收入高达10亿美元。自1950年起,洛克希德就已经与国家安全部建立并保持了非比寻常的关系,还一直在开发无人驾驶侦察机。
“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在联邦政府事务中几乎无孔不入。”
伊拉克战争后,洛克希德的业务拓展到了警员培训和国内安全监视等领域,它的雇员甚至还插手审讯古巴关塔那摩监狱的囚犯。大约75%的美国情报预算都流向了私营承包商,而洛克希德是最大的赢家,为此它雇有5.2万对保密工作高度忠诚的信息技术专业人员,创收400亿美元。洛克希德提供的情报服务包括监视那些从事可疑的贩毒生意、间谍或恐怖活动等违法分子的一切活动,搜集所有数据包括个人信用卡、手机等信息。90年代末,洛克希德还逐渐进入到监听监视国际传真、手机通话和邮件往来等业务领域,其中就包括窃听了参议员斯特罗姆·瑟蒙德(Strom Thurmond)的电话。现在的洛克希德-马丁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国防承包商和私营情报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