扑朔迷离的新闻报道

书籍 扑朔迷离的新闻报道

信息爆炸时代如何慧眼识真

Bloomsbury USA,
其他语言版本: 英语


导读荐语

面对如此丰富的互联网信息,更多的新闻阅读者正在自主地汲取他们想获悉的、有关时事新闻的报道,而不是任由媒体决定自己的所见所闻。通过练习职业记者使用的某些技巧,普通百姓也能为新闻报道的质量更好地把关。这些方法要求人们系统地练习如何运用判断力、好奇心和怀疑态度。这本启人心智的指南提供了鉴别记者和新闻机构是否可靠的有效步骤,例如,通过检验它们的信息来源。资深媒体工作者比尔·科瓦齐和汤姆·罗森斯蒂尔在阐述很多论点时,都参考了知名记者和他们各自的报道技巧。BooksInShort希望把这本指南推荐给那些工作繁忙、因此正在寻找获取信息的高效方式的职业人士。

要点速记

  • 记者作为新闻选材“把关人”的作用正在逐渐削弱。
  • 有线电视和互联网为公众获取新闻的过程增添了灵活、自助的色彩。
  • 人们需要一种稳定的新闻大餐,既真实可靠,又启迪心灵,而且贴合实际。
  • 要鉴别可信的新闻报道,不妨按照记者权衡信息的方式去揣度报道的可信与否。
  • 为充分了解某个新闻话题,可通过一个包含六个步骤的“质疑式的认知方法”。
  • 这六个步骤是指:确认内容类型、判断全面程度、考察来源出处、揣度立论根据、检验论证过程、衡量相关程度。
  • 内容类型分为新闻报道、宣传资料、广告、公众信息、娱乐或是事实数据等。
  • 不要相信证据不足或难以理解的结论性报道。
  • 新闻报道的三种常见类型分别以核查、断言和证实为基础。第四种类型源于利益集团的带有倾向性的研究报导。
  • 迄今为止,新闻业的“把关人”身份掩盖了它所承担的其他角色,即事件目击者、事实核查者、解读者、新闻意义挖掘者、授权者、智能汇编者、论坛组织者和行为榜样等。
 

浓缩书

信息增多,确定性减少

自助性越来越成为获取新闻的典型特征。现在,无数依托互联网的信息源正在与报纸、杂志和广播电台之类的传统媒体博弈。消费者能轻松获取大量新闻、观点、八卦或其他信息,包括私人信息和图像。比起依赖报纸或电视来了解信息,更多的人正在创建个性化的“新闻包”。

这一趋势引发了有关公众信息传播可靠性的顾虑。既然信息来源如此广泛,“慧眼识真”成了一种挑战。既登载新闻同时又发布广告的传统媒体,仍维持着遗留下来的商务模式,面对仅作为广告媒体经营的网站所带来的竞争压力,这一模式已不堪重负。如此一来,互联网就将新闻编辑与广告内容一分为二,分类广告平台Craigslist和拍卖网站eBay正是这样两家互联网公司,它们无需提供任何广告以外的信息便能吸引大量受众的追随。由于这类网络竞争者与传统媒体展开了收入争夺战,很多报纸、杂志和广播电台的失业率随之攀升,可信度与实用性受到威胁。然而,从网络上找到同样可靠的消息替代来源却十分困难,原因在于这一媒介太过广阔无垠。网络为很多用户提供了超出他们使用范围太多的信息,令他们应接不暇。

“当我们从有线电视、网络、收件箱和其他地方挑选信息时,我们每个人都在创建属于自己的新闻包。”

所幸的是,对信息进行恰当的分类和品评,无论其来源如何,是一种可以学习的技巧。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互联网使用刚刚兴起之时,就有一些观察者担心“信息鸿沟”将惠及那些可以上网的人,惩罚无法上网的人。而今,信息摄入的真正鸿沟则存在于小心谨慎的新闻阅读者和粗心大意的新闻阅读者之间。

如何打消对新闻的疑虑

普通读者可以利用新闻技巧自行检验信息的准确性,而非仅依靠新闻媒体的单一渠道,就这些方法的本质而言,要求读者坚持持有怀疑态度。最出色的记者经常质疑从别处获悉的信息,比起道听途说,他们更愿意依靠一手信息,他们是对自己发布的事实进行严格把关的自律的新闻作者,而非不问黑白被动报道数据的“速记员”。要像顶尖记者一样鉴定别人口中的事实,你也不妨遵循“质疑式认知方法的”六个步骤:第一,确认内容类型;第二,判断全面程度;第三,考察来源出处;第四,评估立论根据;第五,检验论证过程;第六,衡量相关程度。

“新闻报道的内容曾经任由记者决定。今天,消费者在这一决定中的作用更大。”

确认内容类型是充分理解你所见所闻的第一步。在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开设的一门“新闻学入门”课上,教授会告诉学生,信息内容可以划分为:新闻报道、宣传资料、广告、公众信息、娱乐或原始信息等。

新闻报道的四种类型

新闻报道的四种类型包括:“核查、断言和证实”类报道及“利益集团”专门报道。很多新闻机构发布的报道类型超过一种。

恪守传统的“核查类”新闻报道的职业人士看重准确度,而“断言类”新闻工作者却认为快速的传达信息要比深思熟虑的编辑或报道来得重要。此类报道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流传开来,其主要催化剂是一周七天、一天24小时连续运转的有线电视节目的诞生,以美国有线新闻网络CNN为代表。当新闻每时每刻都触手可及时,很多电视观众就不再等到晚餐时间才去听广播新闻来了解一天之内发生的事情了。九十年代以来,网络的发展巩固了保持新闻发布源源不断的媒体文化。

“新闻消费行为已经成为一种更为主动的体验。”

“证实类”新闻报道的信奉者是有选择地传达事实,从而去肯定受众已然相信的事实。鉴于这种报道缺乏严谨的分析,消费者应留心这类新闻工作者“固有的被动性”,毕竟他们的首要目的在于获得信息之后立即发布报道,而往往不经过正式编辑的筛选。研究表明,一半以上的有线电视访谈节目不用手稿,反映了有线电视对及时性的强调。这种被动的新闻报道形式也深嵌在了互联网之中,很多网络媒体先把数据和信息等挂在网上,之后再根据网民的反应进行编辑。网络百科全书维基百科(Wikipedia)允许用户对网站内容进行修改,正印证了这一动态的、以受众为导向的编辑模式。

经验性的实际调查也不是“证实类”新闻报道的首要任务,这赋予了该类新闻工作者更大的权威,这些新闻工作者并不关注报道本身,而是成为受众在一系列话题方面的观点领袖。他们的读者、听众或观众之所以靠拢过来,并非为了得到真实的信息,而是为了寻求志同道合的指引与支持。这些受众与他们的媒体代言人往往拥有共同的信念,即他们知道如何去处理一些其实并不存在明确解决方法的问题。报道断章取义、背景极大精简是“证实类”新闻报道的典型特征。相比之下,以利益集团为中心的新闻报道却来源污浊,比如一些佯装客观调查却是立场偏颇、由产业赞助的研究报导。

全面性与可信度

要确认自己对某一话题的信息掌握是否全面,职业记者会列出一张“人物、事件、时间、地点、原因和方式”的清单 。一篇全面的新闻报道会讲述人物和事件,指出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和过程。有些媒体挖掘得更为深入,发表长篇大论,去证明新闻的可信度,重新审视以往观点或描述新增案例。尤其是报纸已经采纳了这种拓展式的叙事方式,从而与那些依赖标准报道或观点的媒体区别开来。

“讽刺的是,在新闻界开始担忧如何取悦受众之时,受众已经开始怀疑新闻界的职业素养。”

新闻媒体会利用各式各样的信息来源,以保证报道的可信性,广泛的来源往往能增加报道的可信度。要衡量新闻报道的质量,不妨去评价其来源的深度和多样性,包括目击者证词、二手信息和专家观点。在报道他们亲眼目睹的事件时,记者往往不标明出处,尽管他们也许需要其他来源去佐证目击到的事实。

筛选证据,锁定证据

两度荣获普利策新闻奖的霍默·比加特(Homer Bigart)作为《纽约时报》的战地记者,先后报道了“二战”、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他在采集实证时应用了被自己称作“假定不知情”的原则。他厌恶想当然的假设,他拒绝仅仅报道军官在新闻发布会上所说的话,而是呈现有关战场上的一手资料,并将任务执行的结果与官方的期待加以比较。比加特的漂亮文章描写细致、且多个角度。当然,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战地记者,不过,很多读者也能利用“假定不知情”这一原则审视新闻,或者拒绝接受媒体的假设,从而夯实自己识别好的报道文章、鉴别可靠新闻机构的能力。当你读到一篇报道时,不妨采取以下四个步骤来评价其论据的质量:

  1. 确定论据的性质和出处——论据从何而来?是二手还是一手资料?论据出处有没有被明确标注?
  2. 评价论据的可信性——这些论据是否已被鉴别或核查真伪?是否已发现或者找到与之对立的论据?
  3. 考察论据的确凿性——论据足以支撑所有结论吗?不全面或不相关的论据(即便是真实的证据)都不足以成为滴水不漏的确凿证据。
  4. 判断结论与所谓论据之间的关系——论据是指向一个清晰的结论,还是若干个其他可能的解释?

培养了解新闻的好习惯

留神新闻中未经检验、未经证实的假设,运用“虚无假设”的方法。如科研人员会寻找自己真正相信的事实的对立面,试图证明前者的正确性,当科研人员推翻了虚无假设,他们便会踏上一条更为正确的研究之路。新闻阅读者同样期待专业编辑和记者也自觉遵守类似的客观原则,对报道中的事件或未经证实、只是可能猜测的事件发展原因,通过推翻“虚无假设”或对立解释,从而令新闻报道增加可信度。

“新闻报道机构面临的挑战,在于它既是一个平台上的衰退产业,也是另一平台上的新兴产业。不过,其思维方式很大程度上仍停留在过去。”

寻找新闻报道中遗漏信息的错误。比如,2006年美国西弗吉尼亚州萨戈煤矿(Sago Mine)发生甲烷气体爆炸,有关矿工生还情况的原始报道中就出现了信息缺失。新闻报道称,共有12位矿工生还,但事实却并非如此,真实的情况是,共有13位矿工在那场爆炸中丧生。关于生还者的虚假新闻报道不过是记者引用了煤矿管理人员心存侥幸的谎报,而并没有引用经政府权威机构证实过的官方数据。那些散布萨戈煤矿爆炸案中有生还者的不实报道的记者,就是没有履行“发现报道中的遗漏信息”这一新闻职责。

严谨仔细的新闻读者还进一步要求对新闻的相关性,而不仅仅是其可靠性进行持久的关注。试着对你的朋友讲述一个新闻故事,如果不能清晰地解释事件的原委,你可能并没有掌握足够的相关背景信息。通过关注你认为最值得追踪的十大新闻主题,来鉴别有份量的新闻报道。要获取新闻事件的所有背景的相关信息,就要考察报道的深度:这一报道是提供了实质性的新信息,还是仅仅提供了小幅更新而已?

新闻报道的未来

普通百姓越来越承担起了一直由职业记者承担的“把关人”这一角色,前者选择性地更关注某些类型的话题,较少地关注其他类型的报道。更多的新闻读者已成为“新闻达人”,一天到晚利用各种媒体以及手机之类的终端设备,不时地浏览新闻头条。总之,新闻行业不会消失,相反,公众将会要求新闻工作者在“把关人”的作用减弱的同时,更深入地发挥其他能效。将来,他们所承担的以下八个角色将更加突出:

  1. “认证者”——新闻媒体将为报道中的事实进行更多鉴定,以更透明的方式搜集证据。在信息时代,新闻阅读者希望既能了解报道中的证据,也能了解揭示事实真相的过程。
  2. “新闻意义挖掘者”——随着新闻事件的及时报道,甚至某个事件最微小的变化也要求上头条,这容易引起读者对世界的片面理解。新闻工作者可以通过把多个报道中的线索串联起来,推出涉及面更广的报道,提升新闻报道的意义,从而超越“增量式”的报道方式。
  3. “调查者”——传统意义上,新闻媒体一直作为公众卫士,随时监督可能出现的政府渎职行为。有些记者、编辑和制作人更致力于扮演这样的角色,因为这种以核查为基础的新闻报道是普通人无法开展的。
  4. “目击者”——公众集会上有新闻媒体的出席,可谓是民主的体现。这告诉被选举出来的官员,他们正在公众的注视下执行公务。监督地方政府的最新方式,还包括新闻媒体和没有接受过任何正式新闻训练的兼职通讯员之间开展合作。
  5. “授权者”——越来越多的记者愿意提供其他获取信息的自主工具,赋予读者深入了解时事新闻的权力。现在的网络记者就有很多报道“助手”供读者选择,例如相关事实和数据的链接。
  6. “智能汇编者”——将网络内容进行对比整理,使新闻机构能够推荐最佳网站的信息,并提供别具一格的新闻过滤服务。
  7. “论坛组织者”——新闻媒体现在有机会通过发起以事实为基础的公共问题讨论,呈现各式各样的观点,提高媒体的独特性。
  8. “行为榜样”——更多专业记者将成为媒体招募的兼职民间记者的行为榜样,从而拓展新闻报道的覆盖面。
“在电视时代,尤其是实况转播的有线电视时代,人们简单直接地就认为‘眼见为实’,难以阻挡深陷其中的诱惑。”

新闻工作者的这些角色存在已久,不过“把关人”的角色使它们黯然失色,直到最近才显现出来。由于今天的新闻受众者们参与新闻选择的程度更高,记者现在必须把精力投入到创造更多价值的其他功效中去。因此,新闻报道行业其实并非趋向“衰退”,而是“趋向复杂”。

关于作者

比尔·科瓦齐(Bill Kovach):曾任《纽约时报》(The New York Times)驻华盛顿分社总编辑、《亚特兰大宪法报》(Atlanta Journal-Constitution)编辑。 汤姆·罗森斯蒂尔(Tom Rosenstiel):曾任《新闻周刊》(Newsweek)国会报道负责人、《洛杉矶时报》(Los Angeles Times)与微软全国广播公司MSNBC媒体评论人。